第(3/3)页 “嗯,郭主事,你的感觉是对的。” 王布犁倒是没听出来朱元璋自谦的意思,而是非常认同的附和他。 无论如何,朱元璋相比于秦始皇在执政上,还是差着些的。 但是在行军打仗上,秦始皇还是不如朱元璋这个刀子下滚过来的狠人的。 听到王布犁的附和,在看他认真的眼眸,朱元璋再次有些绷不住了。 他本来就是自谦的说法,然后被旁人认同,心中又是憋了一口闷气。 “我拿秦始皇类比,明显是抬举我那岳父了。” 朱元璋:??? 这小子他这么不上道的吗? 方才就算是说什么不要给咱说奉承话,而是要说实话。 但是这实话让老朱自己个觉得,听着怎么就那么刺耳呢! “况且秦始皇对于华夏而言,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了千年。”王布犁伸出手指头笑道: “最重要的是他给后世帝王都打了一个样,谁要是没有一统天下,那这皇帝当的明显是不算合格。”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还是颇为认同的。 等他收复云南之后,那也算是大一统了,最重要的是大明的版图也会比秦朝大。 到了那个时候,咱再好好质问一二王布犁,你小子拿咱同秦始皇比,还是不是抬举了咱这个大明开国皇帝。 吴卫也是连连点头:“是这个道理,天下一统才能算是天子的合格线,目前也就五百位左右的帝王,至于另外的评价,就要看内政治理了。” 提到内政,朱元璋却是颇有些自得。 纵观那么多皇帝,谁能像他这样勤政呢? 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折足有一百二十斤,可那是竹简。 所以朱元璋认为秦始皇每天的工作量是比不过他的,目前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至于后来者也就是清朝的雍正了,据说是直接累的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从这一点上对比,雍正的身体还是比不过朱元璋这个老头子的。 他们两个开始当皇帝的岁数没相差几岁。 这三个人对于权力都是有着极大的渴望的,所以才会选择事必躬亲。 “如今天子事必躬亲,为百姓谋了很多福利,使得天下迅速安定下来,百姓不必在饱受战争之苦,当今天子最为爱民。” 朱元璋率先自夸上了,无论如何他都得给自己找回场子。 咱也是要面子的! 王布犁对于这番说法轻笑一声:“郭主事请举例子。” “咱听闻天子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 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 好容易粮食收割了,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 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 可是大明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 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 “光说有什么用,五百多位皇帝有许多人都能认识到,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的办法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为农民兴修水利,另外一个就是积极除害。 据咱所知,大明建国以后,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 凡是有空地的都种植桑枣,由官家教授种植方法,加种棉花的免除租税,如此便能增加产量。 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大明各地,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渐为棉布所替代,衣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其次是水利,鼓励百姓一切对于水利的建议,特别吩咐工部官员。 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备水旱灾的,根据地势一一修治,并派遣国子监的学生和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统计开塘堰上万处。 再就是劝导农合作,用里甲做基础,户部劝谕,一里之内,有婚姻死丧,疾病患难,有钱的助钱,有力气的出力气。 春耕秋收的时候,一家无力,百家帮忙。 每里有一鼓,农桑时日,清早击鼓催人起床做工,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里老不管事的处罚。” 吴卫眉头一挑,他没想到一个刑部的主事,竟然会对户部的事务如此清楚。 难不成他真实的身份是检校? 听到这里,王布犁也是认同的点头,强制种植棉花,确实是改变了百姓穿衣的习惯,而且还减免一些赋税,算是给百姓发福利了。 老朱对于水利也较为重视,毕竟在大元的时候,修黄河的河工可都造反了。 王布犁也懒得鸡蛋里挑骨头,朱元璋的屁股早就不是坐在小民这边了。 郭主事为他辩解的话,其实就是想要吃鸡蛋,但需要喂鸡,否则他如何能确保子孙后代都能吃到鸡蛋呢。 “至于除害自然是赈灾和肃清大明的贪官污吏。” 朱元璋说这个的时候他还是颇为自得的。 官吏贪赃到钞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仍处以剥皮之刑。 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也叫皮场庙。 各衙门公座旁照例摆一张人皮,里面是稻草,叫做官的触目惊心,不敢做坏事。 “大家都是衙门中人,天子杀贪官污吏的事情咱就不说了。” 朱元璋指了指外面:“前阵子天降大雨,百姓受灾,天子对上元县百姓进行赏赐。 不仅如此,天子还把两浙等地的粮长全都叫进皇宫,询问当地受灾情况,到时候可以获得朝廷的赈济,如此算不算惠民?” “天子自然是好意,不过依我之见,有关受灾之事却是不可只听信一面之词,还需额外派出检校暗中探访才行。” 对于王布犁的话,朱元璋微眯着眼:“你是说那些粮长,有胆子敢欺骗咱~的陛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