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林朝却想把实用主义做到极致,于是便坚持己见。 林朝满脸诚恳地拱手道:“老师,弟子还是那句话。若是您亲自挑选的弟子,先学六经自然无碍,可大部分学子,还是启蒙再学六经。” “罢了,你说得也有道理,此事便随你吧。” 郑玄想了想,还是应允了林朝的条件。 创立学宫之前,林朝就曾对郑玄说起过学子的定位。 林朝不要求从里面出来的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大贤大才,只要求他们能读书识字,胜任基层官吏的工作就行。 林朝继续说道:“学子先开蒙,然后修习六经六艺,此外还应增设一些其他的学科。” “其他学科?” 听到这里,郑玄和蔡邕不仅皱起了眉头,心中涌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虽是我儒学盛世,但百家亦不可不学。因此,弟子以为除了六经之外,还应增设农家、道家、名家、墨家、杂家、纵横家,甚至是法家。” 林朝对郑玄笑道:“老师,弟子欲以百家争鸣,护我大汉万世安宁!” 这还是郑玄第一次从林朝身上,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向往憧憬,本来想反驳的话,也就不忍心说出口了。 自己这个小徒弟年少老成,谋算天下都如同掌中观花一般,想不到增设学科之事,居然能让他心绪如此波动…… 郑玄不忍心泼林朝的冷水,斟酌片刻后,才开口道:“子初,你之景愿为师如何不懂。只是增设学科之事,有几处还需三思而行。” “老师请讲。” “其一,诸子百家固然可以增设,但不可与六经并列。” 本来六经作为学生从启蒙就开始的指定教材,如今被林朝一改,已经变成了高年级教材,这点郑玄勉强应允,但他决不允许把诸子百家的典籍抬高到跟六经一个级别! 这是郑玄的底线,无可更改。 林朝开口道:“老师以为,我儒学胜过诸子百家?” “这是自然!” 郑玄和蔡邕异口同声道,满脸的理所当然。 林朝苦笑:“老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咱们虽为儒学传人,但此言是否有失公允?” 林朝万万没想到,郑老头和蔡邕居然不肯承认百家之所长。 “不,此言最是公允!”蔡邕答道,“因为此非老夫与郑公妄言,而是事实!” 闻言,林朝整个人忽然愣住了。 不错,蔡邕说得不错! 历史已经向后人昭示了无数遍,对于治国方面,儒家的确是目前的最优解。 春秋战国数百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可最后都成了失败者。 只有法家和道家衍生出的黄老之术曾一度占据上风,但终究淹没在了尘埃之中。 唯有儒家,自汉武帝推行儒术以来,一直延续数百年,可谓是支撑统治最长时间的学说。 所以郑玄和蔡邕说认为儒家优于诸子百家,倒也不能没有道理。 林朝想了想,遂点了点头。 关于学问,在两位当世顶尖大儒面前,他是万万不敢卖弄的。也就放弃了与两人辩论哪家学说更好的打算,只是开口道:“既如此,六经六艺为必修,诸子百家可为选修。” “何谓必修,何谓选修?”郑玄问道。 林朝解释了一番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区别,立即引得了郑玄和蔡邕的好评。 本来儒家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先学六经,等六经学完,有了一定的学问后,对于诸子百家中感兴趣的学说,大可以自己修习。 如今林朝将其变成了选修,倒是符合郑玄的心意。 紧接着,郑玄又开口道:“其二,法家邪说,万不可入学宫!” 这一次郑玄的语气很平静,但其中却透露出一股无可置疑的意味。 林朝赶紧拱手道:“老师,法家尚有可取之处,老师能容百家,为何独独容不得法家?可是因当年始皇帝焚书坑儒之事,所以老师才……” 郑玄怒道:“为师又岂会如此小气,始皇帝焚书、坑儒,暴秦遂二世而亡,此乃天理循环。” “既如此,老师为何不愿引法家入学宫?” 这次回答的却是蔡邕,只听他开口道:“子初可有读过《商君》?” 蔡邕所说的《商君》,指得就是《商君书》,相传为商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秦国官吏所著。但不管哪种说法是真,《商君书》都是原原本本的法家学说。 闻言,林朝点了点头道:“自然是读过的。” “此书如何?”蔡邕笑问道。 林朝摇了摇头,幽幽道:“倒是……不怎么样。” 后世常有不学无术者,把先秦的法家比作法治,这是典型的非蠢既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