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过火-《县委大院之仕途》


    第(2/3)页

    按照柳树沟村的习俗,王菊根的子女们在家里布置好灵堂,准备停放七天后入葬。

    这期间,村里、镇里也曾上门做王菊根的儿子王火生的工作,要他响应政府号召,实行火葬。

    王火生开始也答应了。

    但在了解过火葬的开销后,又改变了主意。

    王火生和老婆合计了一下,如果火葬的话,要多花一万多块钱,而且回到村里,和土葬的开销一样,一分也少不了:

    光是从柳树沟拉到县城火葬场的灵车开支,就要1000多,加上其他的亲戚朋友也要去火葬场,租车又要花去1000多,到了火葬场后又要等,中午肯定要在县城里吃饭,那的饭菜和家里做可不一样,贼贵,再加上火化的费用,骨灰盒的费用,这一万多块钱就下去了。

    一万多块钱,在并不富裕的王火生家,绝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而且,老人自己当初千挑万选的棺木也用不上了。

    柳树沟村有一个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习俗,老人在过了60岁之后,就会开始准备自己百年之后的“寿屋”,按照柳树沟村的说法,“寿屋”越准备的早,老人的寿命就越长,所以在柳树沟村,你就会发现家家户户的阁楼上都停着一副刷了红漆的的棺木,平常没事的时候,也会往里面存放稻谷之类的东西。

    王菊根自然也不例外。

    他的“寿屋”是他自己从柳树沟后面的山上一根一根砍了背回来的上了年头的松木,然后请木工师傅打的.....
    第(2/3)页